资讯中心

00 后浮雕师 7 天刻长城:3 把铲刀雕出万里晨光

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浮雕上烽火台的棱角,22 岁的浮雕师放下磨得发亮的铲刀,指尖抚过 1.2 米长的木板表面 —— 这片由 10 包雕塑粉堆砌的 "山河" 里,长城正顺着木纹蜿蜒起伏,砖缝间的阴影与山脊的肌理在灯光下层次分明。谁能想到,这幅细节逼真的《万里晨晖》,竟是他用 7 天时间一铲一刮雕琢而成的。

00 后浮雕师 7 天刻长城:3 把铲刀雕出万里晨光

"开工前没敢告诉师父,怕他说我疯了。" 这位不愿透露全名的 00 后匠人笑着回忆。7 天前,他在工作室看到一块闲置的椴木板,突然萌生用速成浮雕还原长城晨景的想法。没有复杂设备,只有 3 把不同型号的铲刀、10 包速干雕塑粉和一桶白乳胶 —— 这些是他从学徒时就用惯的工具,如同老伙计般熟悉。

xc体育,XC-Sports,xcsport体育,XC sports,XCSport官方平台

创作从凌晨五点开始。第一天的核心是 "立骨",他将雕塑粉与白乳胶按 3:1 比例调和,用宽铲刀在木板上快速铺出山脉的大致轮廓。"长城的气势藏在起伏里,主峰要比次峰高出整整两厘米。" 他借鉴传统锻铜浮雕的分层技法,先刻出远山大轮廓,再用中号铲刀勾勒出长城的走向。正午阳光最烈时,雕塑粉逐渐凝固,他趁机用刀尖压出城墙的垛口形状,每道刻痕都控制在 0.5 厘米宽,与真实长城的比例精准对应。

第二天的难点在细节刻画。他特意找来明代长城的航拍图,对照着雕琢烽火台的斗拱结构。"最费眼的是城砖纹理,每块砖的排列都要有倾斜角度。" 他换用窄铲刀,以 45 度角斜刮雕塑粉表面,短短一米的城墙就用了整整三小时。傍晚突遇雕塑粉开裂,他急中生智用稀释的白乳胶填补缝隙,这是从非遗传承人郭海博的铁板浮雕修复技艺中得到的启发。

第五天的创作进入白热化阶段。为了表现晨雾中的光影效果,他尝试在未干透的雕塑粉上撒上细沙,再用铲刀轻轻压平,模拟山石的粗糙质感。"长城边的松树是点睛之笔,要刻出针叶的蓬松感。" 他将剩余的雕塑粉搓成细条,一根根粘在山脊两侧,再用镊子调整角度,直到松枝呈现出被晨风吹拂的动态。此时他的指尖已磨出红痕,铲刀手柄也被汗水浸得发亮。

第七天凌晨,他开始做最后的调整。用砂纸细细打磨浮雕边缘,再用赭石色颜料轻刷城砖部分,让砖缝的阴影更自然。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工作室,恰好落在浮雕的 "山海关" 位置,光影顺着城墙流动,竟真有 "万里长城披晨光" 的意境。这幅长 120 厘米、宽 80 厘米的作品,最终呈现出远、中、近三重层次:远景的群山朦胧,中景的长城挺拔,近景的城砖清晰可辨,丝毫不逊色于专业工坊的定制作品。

"老一辈说浮雕是 ' 减法的艺术 ',要懂得取舍。" 他指着作品中省略的部分解释,为了突出长城主体,刻意简化了山脚下的村落。这种创作思路,恰是 00 后创作者对传统技艺的独特理解 —— 既保留手工錾刻的温度,又融入现代审美中的简洁表达。如今这幅作品已被本地非遗展厅收藏,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:"用青春的工具,刻下永恒的山河"。

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,7 天完成一幅长城浮雕看似不可思议,但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积累。从学徒时反复练习 "平刮"" 堆叠 "等基础技法,到临摹敦煌壁画中的山水层次,这位年轻匠人早已将刀工融入肌肉记忆。正如他在作品落款处刻下的小字:" 不是速度创造了奇迹,是每一刀都藏着时光的重量 "。

发表评论